logo-17878
今天是: 2025年04月19 星期六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医院新闻

医院新闻

NEWS

德承百年

广中医一院白云医院骨伤科姚珍松博士两篇专业学术论文在国际SCI期刊发表

      今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骨科再添科研成果——两篇专业学术论文在国际SCI期刊发表。

      广中医一附院白云医院骨科主任姚珍松博士,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名为《Lumbar posterior group muscle degener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of adjacent vertebral body re-fracture after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中文名为《腰椎后群肌变性:经皮椎体成形术后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的学术论文,被【Front Med (Lausanne)】(SCI期刊)杂志刊登报道,影响因子IF=5.058



      文章通过因经皮椎体成形术行PVP患者的临床及MRI影像学资料,利用临床特征及计算机提取的影像学参数来研究患者的PVP术后经皮椎体成形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危险因素。

      该研究纳入一个医疗中心,共计229名患者。患者根据PVP术后是否发生椎体再发骨折分为两组。研究人员收集到传统影像学特征与临床信息后,依次进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再由两位独立的骨科医师通过MRI提取骨折椎体椎旁肌影像学参数,并进行特征筛选。通过纳入相关指标后发现PVP后椎体再骨折的风险较高,影响PVP后椎体再骨折的因素多种多样。作为稳定腰椎最重要的肌肉,后群肌肉的退化会导致脊柱稳定性下降。本研究证明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PVP治疗后椎旁肌肉(尤其是多裂肌和竖脊肌)退行性变对邻近椎骨再骨折的影响,有助于临床上的诊疗决策。

      广中医一院白云医院骨科主任姚珍松博士,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了名为《Investigating the mechanical effect of the sagittal angle of the cervical facet joint on the cervical intervertebral disc》(中文名为《研究颈椎小关节矢状角对颈椎间盘的力学效应》)的学术论文,被【Digit Health】(SCI期刊)杂志刊登报道,影响因子IF=3.9



      研究旨在用有限元技术研究了颈椎小关节矢状角对颈椎间盘和小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

      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构建的C3C7构建颈椎模型发现小关节矢状角导致颈椎间盘环纤维上的应力分布不平衡。小关节的矢状角越大,这一侧的环形纤维应力就越大。小关节矢状角较大的一侧发生椎间盘突出的风险更大。为临床中分析判断颈椎退变及发病风险提供了理论支撑。

      从确定研究方向、撰写论文大纲、科研团队组员分工,到汇总整合资料、翻译文献,再到反复推敲、确定投稿,最终成功发表SCI,这些都是骨伤科科研团队深耕钻研、努力付出的成果。该科研论文的发表,是科室在科研领域取得的一次巨大提升,见证了医院在完善学科建设和科研教学体系方面协调发展成果,是医院往临床研究型医院发展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