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MANAGEMENT
德承百年
处暑养生,防范秋乏——说好的秋高气爽,为什么你反而秋乏无力呢?
在这个时候暑气开始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本该秋高气爽,精神爽快,为什么你总感觉疲乏无力,怎么睡都睡不醒呢?
中医认为疲乏是阳气不足的表现。
在处暑出现疲乏的原因一方面是与自然界四时阴阳生长变化有关。立秋过后,自然界的阳气开始收敛,阴气开始生长。人与自然相统一,此时人体的阳气也开始收敛,因此人们容易出现阳气不足的表现。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在这之前,人们经历了炎热的夏季,汗出过多,阳气随津液外泄,再加上炎热气候导致过多食用生冷饮品、长期呆在空调房,从而导致脾胃虚寒,饮食减少,后天气血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亏虚则容易觉得疲乏。夏季阳气旺盛,人体的阳气也处于上升状态,因此人们在夏季还能勉强维持正常的工作,但是一旦过了立秋,自然界的阳气就开始收敛,人体的阳气也随之下降,再加上经过夏季的养生调护不当导致脾胃受损,无法化生气血津液,最终出现乏力、疲劳、无精打采,甚至心情抑郁等表现,这就是所谓的“秋后算账”。
处暑养生,以下几点帮助你防范秋乏:
1.保证充足的睡眠
2.宜食酸,禁辛燥
处暑过后,秋季特征逐渐明显,天气转凉,燥邪当令。所以此时要注意顾护人体津液,饮食上宜食酸,因为酸可生津,比如西红柿、葡萄、梨、苹果等。脾胃虚寒的患者不适合进食生冷瓜果,也可以选择“熟吃”,例如可以蒸梨、蒸苹果等。同时,可以补充一些秋梨膏、百合、蜂蜜等滋阴润燥的食物,避免秋燥。不吃或少吃辛辣烧烤、麻辣火锅之类的食品,包括辣椒、生姜、花椒、葱、桂皮及酒等。
3.适当运动,对抗秋郁
立秋处暑过后,阴气开始上升,阳气开始下降,因此容易出现情绪抑郁等情况。这也是古代文人总悲秋的原因。户外运动可以增加阳光照射,提升体内的阳气,锻炼方式以跑步、登山、瑜伽、广场舞、八段锦等简单运动为好,锻炼程度以微微汗出即可,避免过度出汗伤津。久居办公室的人们可以常做扩胸运动、伸懒腰等舒展性动作,也可缓解秋乏。
4.情志安宁,则气血调和
《黄帝内经》曰:“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意思就是秋天到了,自然界阳气收敛了,人体的阳气也应该收敛,人的意志不要过分的活跃,保持情绪平和即可,也不必要求自己每天保持兴奋、打满鸡血般状态。
5.中医食疗调脾胃,脾旺则精神充沛
中医认为,秋乏多因脾胃虚,想要克服秋乏,首先就得培补脾胃,以壮后天之本。下面为大家推荐几个健脾食疗,但切记不能过多食用,一周1-2次为宜。
(1)山药瘦肉粥
功能:健脾益胃。
适用于疲倦乏力、食欲减少、腹胀、口干等症。
(2)莲藕红枣炖猪肉
功能:补脾益气、健胃补血。
适用于气虚乏力、失眠、贫血等症。
(3)太子参茯苓山药瘦肉汤
功能:健脾祛湿。
适用于小儿气虚乏力、食欲减少、大便稀溏等症。
指导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脾胃(肝胆)病科 庄昆海副主任医师
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脾胃(肝胆)病科 廖柳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