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
MANAGEMENT
周洪彬名老中医:以“运脾转枢”法辨证论治眩晕症
眩晕是以头晕眼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眩晕,证有轻重,轻者昏晕,脑空耳鸣,上重下轻,走路飘浮不稳;重则如坐舟车,天覆地转,屋宇倾倒,闭目不敢移动;或伴恶心呕吐、汗出肢厥。眩晕具有反复发作、伴随症状多、病因复杂的特点,现代医学将其分为中枢性、周围性、精神性三大类。近年来,中国眩晕患病率高达5%。可见于急性脑血管意外、高血压病、颈椎退行性病变、美尼尔综合征、贫血等多种疾病。
周洪彬主任为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周炳文的学术传承人,是广东省基层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广州市基层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广州市白云区工匠培育工作室专家,在临床上对周炳文老中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有深刻的把握,继承并发扬了周老的“运脾转枢”法学术思想,用于诊治五脏疾病及疑难杂症,疗效显著。数十年来,在诊治眩晕患者中,无论其为中枢性还是周围性眩晕,对于血压正常,或即使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但已服用有效降压药物的眩晕患者,以“运脾转枢”法为指导,通过单纯的中医中药治疗,能取得不俗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其经验如下。
1 病因病机
眩晕之证,病因复杂者,大致本以肝脾肾不足为主,标有风火痰食之兼,但造成眩晕的主要原因无不由于中土衰馁,不能镇守中州,使升降之机失衡,当升不升,当降不降,不升则清气下陷,不降则浊气上逆,是本病发生发展的机制,故眩晕又无不涉及于脾。周洪彬主任依据国家首批名老中医周炳文先生提出的“运脾转枢”学术思想,“疗眩晕,健脾气,要在守中”,临证治法方药多从理脾着手,在治疗本病最常用方剂有归芍六君子汤、守中汤、加减归脾汤、温胆汤、附子理中汤等,皆取运脾定眩之义,验诸临床,多能显效。数十年来,在诊治眩晕患者中,无论其为中枢性还是周围性眩晕,对于血压正常,或即使患者素有高血压病史但已服用有效降压药物的眩晕患者,以“运脾转枢”法为指导,通过单纯的中医中药治疗,能取得不俗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供同道们参考。
2 “运脾转枢”学术思想
国家首批名老中医周炳文先生从事中医临床70余年,崇尚医家张景岳、李东垣。学术上受景岳“治五脏以安脾胃”之说和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启发,提出“治脾胃以安五脏”,而调理脾胃以治诸脏,重在调而不在补的“运脾转枢”重要学术思想。“运脾转枢”是依据脾胃以“运”为健、“壅滞”则病的生理特性为核心思想的综合疗法,脾胃“运动不息”为正常,“壅滞不畅”为病象,“贵在流通”。各脏腑、各系统慢性久病者,多从脾胃入手,临证既要注重阴阳变化、气血盛衰,更要关注脾胃强弱。在治疗选法上重调而不重补,多选用香砂六君子汤、二陈汤、理中汤、平胃散及木香、砂仁、香附、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白术等温运理中之方药。调理脾胃、气血得运即可纠正阴阳的偏胜。“运脾转枢”是以脾为中心的多向调节、综合治理、以运为主的治法,每以畅达枢机、鼓舞中州气化为要务,如寒者温之理中汤,热者清之五泻心汤,湿困者燥之平胃散,食积者消之保和汤、术甘汤,上逆者导降之旋复代赭汤,下陷者益升之补中益气汤等,治法各异,而“运脾”则一也。“运脾转枢”学术思想丰富了脾胃学说,且不仅是周老在继承与光大中医脾胃学说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也是周老数十年来长期临床的经验体会。该思想2007年获批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周炳文临证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课题,2010年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3 以“运脾转枢”法辨证论治眩晕症
3.1 脾虚生痰,肝风上扰 症见:眩晕呕恶,头重昏蒙,饮食乏味,食少神倦,面色晄白。舌淡,苔腻,脉濡滑。治以益气补脾以除痰,养血敛肝以熄风。方选归芍六君子汤(《笔花医镜》卷二,当归身、白芍、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半夏、炙甘草)。方由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当归、白芍而成。白术、茯苓健脾化湿,陈皮、半夏燥湿化痰。
3.2 脾肾两虚,虚风上眩 症见:眩晕耳鸣,心烦少寐。舌红,苔薄白,脉弦虚大。治以健脾补气,益肾熄风。方选守中汤(经验方)(人参、白术、茯苓、生地黄、麦冬、菊花、枸杞子、山药),此为虚风止眩之要方。
3.3 心脾两虚,气血双亏 症见:心悸眩晕,纳少,唇发面晄。舌淡,苔薄,脉濡细。治以补养心脾,调摄气血,以营于脑。方选归脾汤(《正体类要》,白术、人参、黄芪、当归、甘草、茯苓、远志、酸枣仁、木香、龙眼肉、生姜、大枣)。
3.4 阳虚土衰,木乘风动 症见:头重眩晕,脑目昏糊,眼花重听,思迟善忘,或头颞抽痛,情绪焦虑,胸闷恶心。舌淡,苔粗白,脉大濡数。治以培元守中,平肝熄风,达醒脑定眩之功。方选泽泻汤加味(《金匮要略》,泽泻、白术,党参、熟附子、何首乌、僵蚕、白蒺藜、天麻、钩藤、菊花等)。曾治愈多例夫妻性生活后男子眩晕,西医久治无效患者。
3.5 肾元虚衰,阴虚阳浮 症见:头晕上重下轻如踩絮,行走移步迟缓欲扑倒,起坐困难、须人扶持,耳鸣,口干喜饮冷。舌红,苔粗,脉弦浮。治以滋肾阴,补肾阳,健脾化痰,安神开窍。方选地黄饮子(《圣济总录》)合二陈汤(熟地黄、巴戟天、山茱萸、石斛、肉苁蓉、熟附子、五味子、肉桂、茯苓、麦冬、石菖蒲、远志、陈皮、法半夏、甘草、薄荷、生姜、大枣)。
3.6 寒遏经脉,营卫失调 症见:头晕、头痛并作,起坐眼花,活动失控,颈项牵强,身酸怯寒。舌淡,苔薄白,脉弦。治以温经散寒,调和营卫,健脾化饮。方选参芪葛根桂枝汤(经验方),桂枝汤加党参、黄芪、葛根。对外感寒凝太阳督脉,气血阻滞,脑缺濡养之晕者常选用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