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17878
今天是: 2025年04月10 星期四
当前位置:首页 > 科研教学 > 健康科普

健康科普

MANAGEMENT

德承百年

痛经也是病!得治~多个中医妙招助你KO痛经!

      指导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妇科 曹杏欢副主任医师

       文/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白云医院妇科 欧宇阳医师

       据了解,世界上超过70%的女性都有痛经,而其中大部分人认为痛经是月经的正常现象,反正一个月就几天,忍一忍就过去了,但一旦痛起来却让人非常难受,白天影响工作,晚上影响休息。

       一、中医对痛经的认识
     中医对痛经的认识没有原发、继发之分,却有虚实寒热之分。中医认为痛经的发生与素体因素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非行经期间,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能引起冲任、胞宫瘀滞或不足,故不发生疼痛,而在经期或经期前后,血海由满盈而泄溢,胞宫气血由气盛血旺至经后暂虚,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

     二、中医治疗的分型论治

     中医治疗痛经讲究“标本兼治,分期论治”,“标”为止痛,“本”为通过中医四诊辨清寒热虚实。
中医辨证论治主要分为以下六型:

     ①气滞血瘀型:此型多因素多抑郁,或伤于情志,或经期产后(包括堕胎、小产、人工流产),余血内留,离经之血蓄于胞中而成,常以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为主,胀甚于痛,拒按,治疗以理气活血、祛瘀止痛为法。推荐方剂:膈下逐瘀汤加减。

      ②寒凝血瘀型:此型多因经行产后,冒雨涉水,贪食生冷或坐卧湿地,寒湿伤于下焦,客于冲任,与经血相结,阻于胞脉所致。以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为主,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法。推荐方剂:少腹逐瘀汤加减。

     ③湿热瘀结型:此型多因经期产后感受湿热之邪(如洗涤不洁、不禁房事等),或宿有湿热内蕴,流注冲任,搏结于胞脉而留瘀,致经行不畅而致。以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拒按,有灼热感,或伴腰骶胀痛,或平时即感小腹疼痛,经期加剧为主。治以清热除湿、化瘀止痛为法。推荐方剂:清热调血汤加减。

     ④气血虚弱型:此型多因禀赋不足,或脾胃素弱,生化乏源,或大病久病,耗损气血,经期阴血下泻为经而冲任更虚,胞脉失于濡养而致。以经期或经后小腹隐隐作痛,喜按,伴见小腹或阴部空坠为主。治以益气养血、调经止痛为法。推荐方剂:八珍汤或圣愈汤加减。

     ⑤肝肾不足型:此多因先天禀赋不足,肝肾本虚,或多产房劳,损及肝肾,精亏血少,冲任不足,胞脉失养,经将净血海更虚,故而发病。以经期或经后少腹绵绵作痛,腰部酸胀为主。治以滋养肝肾、和营止痛为法。推荐方剂:归肾丸或调肝汤加减。

     ⑥阳虚内寒型:常因素体肾阳虚弱,阳虚生内寒,冲任胞官失于温煦,血为寒凝,以致经行不畅而发。以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为主。治以温经扶阳、暖宫止痛为法。推荐方剂:温经汤加减。

      三、其他中医疗法

      ①针刺治疗,这是经世界卫生组织认证治疗痛经有效的方式,包括体针、电针、温针灸、火针、浮针、腕踝针等。

      ②灸法,通过燃烧艾条、艾绒等作用局部穴位,可起到温经活血化瘀的作用。

      ③穴位埋线,是针灸疗法的延伸,通过将一小段可吸收线通过针具埋入特定穴位的皮下组织与肌肉层之间,起到持续刺激穴位的作用。

     ④推拿,通过将手法与经络、腧穴相结合,增效协同缓解筋肉痉挛以调节腰骶的神经功能,改善气血循环来达到治疗痛经的目的。

      ⑤中药沐足,俗称泡脚,通过利用合适的中药配方熬成中药水来泡脚,其中的有效中药成分在热水的热力帮助下,渗透进皮肤,被足部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从而达到疏经通络、活血化瘀止痛的作用。

      ⑥耳穴治疗,通过耳部贴敷王不留行籽压耳穴,每天按揉以调和气血止痛。

       四、中医治疗时机选择

     每个月经周期自经前1周开始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1疗程,必须按月治疗,直至较长时间不再发作方为痊愈。